清华大学被“网暴”了。原因是日本东京大学将和清华大学在“天宫”空间站进行共同实验。对于此项合作,很有可能面临技术共享的背
清华大学被“网暴”了。
原因是日本东京大学将和清华大学在“天宫”空间站进行共同实验。对于此项合作,很有可能面临技术共享的背景下,多数人开始对清华大学进行了指责。而后,清华大学一句“科学无国界”的解释更是点燃了这种不满的情绪,自此,清华大学陷入到了一场新的风波。
无独有偶,中科院也来了。
中科院所公布的2023年的科研经费中,中研发经费高达1708亿元。这并非是一个小数字,例如说清华的研发经费也才400多亿,中科院这经费直接超了清华的4倍。还不仅是如此,历来被我们所看好的华为,惯常舍得在研发上投资的他们,在2022年也只是1600多亿。可,中科院,一上来就高达1700多亿,这样的天文数字很难不让人质疑。
而更多的是:这么高的研发经费,中科院到底拿出了什么科研成果?
显而易见,以中科院的体量来说,大家并没有觉得1700多亿的科研经费真的是个天文数字,而是在科研产出的成果上,中科院这样高的科研经费大有比例不协调的嫌疑。尤其是,还有一个华为在做明显的对比下,自然高达1700多亿的科研经费就不好看了。说白了,大家认为以中科院这样庞大的研发经费,应该拿得出对得起相关研发经费的成果,而不是我们只看到天文数字,却看不到显眼的科技成果。
实际上,大家真的是误解了中科院。
很多人之所以如此质疑,无非是在同等的比较下,华为有直面拿得出手的东西,在科技上有自研发的创新并且能快速的流露到市场中。相比下来,我们一直寄予厚望的光刻机研发、EDA软件开发等等各方面这些灵魂所需,其中也有中科院牵头的情况下,我们并没有看到太大的突破性进展。可事实上,中科院1708亿的研发经费真的不算高,或者说句不好听的还有可能不够用。
首先,在国内有100多家研究院和科研公司都属于中科院的下属机构和企业,平均下来,一个也就能分得到10多亿的资金。这对比起华为一个大公司就能拿出1600亿的资金来说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。其次,就算是在研发经费并没有华为这样企业单独多的情况下,他们也并非是毫无贡献。
我们就拿华为的麒麟芯片来说,在自研发设计的麒麟芯片能将NPU的Ai算力大大提升,提升系统计算的流畅度就是因为有寒武纪的技术支持,而这是一家AI智能芯片企业,也隶属于中科院旗下。除此之外,我们所熟悉的龙芯,他所开发的自主架构和自主指令集,也同样是不错的科研成果,打破了在芯片领域中的部分堡垒。可见,中科院的研发经费并不是拿来浪费的,而是实质性的用到了该用的层面上。
而且,他们所研发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底层基础扎根,然后再由企业将这些基础的东西用到产品创新上去,这就导致外界认为他们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技术。实际上,只是一种明确的分工模式而已,诚如任正非所言,科技行业不能是一个企业就把供应链全盘搞定的,有细致的分工我们才能打造一个更好的产业链。总之,就个人认为中科院这高昂的经费属实没有什么值得我们质疑的。
TAG:任正非,麒麟,芯片,企业